策划人语:近日,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发布《中国金融集成电路(IC)卡规范(V3.0)》标准。发卡标准的不断完善,预示着中国金融IC卡的发展又将向前迈出坚实一步。根据人民银行制定的发行金融IC卡时间表,2013年1月1日起,全国性商业银行均应开始发行金融IC卡。2015年1月1日起,在经济发达地区和重点合作行业领域,商业银行发行的以人民币为结算账户的银行卡均应为金融IC卡。因此,国内各金融机构纷纷根据当地不同的特点,加快了金融IC卡的发卡工作。
我国金融芯片(IC)卡的发展又向前迈出坚实一步。近日,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发布《中国金融集成电路(IC)卡规范(V3.0)》(以下简称《金融IC卡规范3.0》)。此次金融IC卡规范版本的升级,适应了银行卡业务发展的新要求,为金融IC卡进一步扩大应用奠定了基础,对推进金融创新和提升金融服务民生的水平有重要意义。
规模发展 标准先行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李东荣日前表示,银行卡芯片化迁移是近年来我国在改善金融服务民生,提升电子支付风险防范水平,推动银行卡产业升级方面实施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人民银行顺应国际银行卡发展趋势,立足国情,切实履行银行卡与电子支付管理职责,将推广金融IC卡行业应用作为重大发展战略,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银行业开展银行卡芯片化迁移。
据了解,金融IC卡广泛推广后,持卡人可直接在社保、医疗、交通、文化、休闲等领域使用,享受事务处理与缴费一站式服务,实现生活与消费“一卡通行”。
金融IC卡的优势不言而喻,为了更好地推广金融IC卡,标准的制定与不断完善非常重要。金融IC卡的标准就是人民银行根据不同时期IT技术与IC卡发展的不同阶段不断地进行升级,以期能与国际潮流同步。据介绍,早在1998年,中国人民银行即颁布了《中国金融集成电路(IC)卡规范(V1.0)》标准,其中包括3个应用:磁条卡芯片化、电子钱包和电子存折。2003年修订该标准,启动了借/贷记应用,增补非接触式IC卡通信接口标准。2005年,人民银行颁布了《中国金融集成电路(IC)卡规范版(V2.0)》标准,明确规定了13.56MHz频率为无线非接触支付标准。2010年,人民银行再次对PBOC2.0进行修订,实现了基于非对称密钥体系的电子现金业务。
此次人民银行发布的《金融IC卡规范3.0》是在2010年颁布的《中国金融集成电路(IC)卡规范版(V2.0)》基础上,兼容最新国际通用技术标准,总结国内金融IC卡推广经验,并对小额非接支付应用功能加以扩展和完善,支持双币电子现金支付应用,规范了IC卡互联网终端技术要求,丰富了安全算法体系。
去年10月,人民银行金融IC卡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李晓枫在人民银行完成《金融IC卡规范3.0》标准的编制修订工作后曾透露,原来降级迁移的磁条芯片卡在《金融IC卡规范3.0》中被删除了,“即以后不发磁条芯片卡,要发就发单芯片卡。”
介于目前已发行的金融IC卡中,大部分为磁条芯片复合卡,这些卡片在刷卡过程中大部分使用磁条介质,因此,随着《金融IC卡规范3.0》正式发布,有关业内人士预计单芯片卡将取代磁条芯片复合卡将成为今后金融IC卡的主流卡片。
顺应潮流 加速发展
根据人民银行制定的发行金融IC卡时间表,2013年1月1日起,全国性商业银行均应开始发行金融IC卡。2015年1月1日起,在经济发达地区和重点合作行业领域,商业银行发行的以人民币为结算账户的银行卡均应为金融IC卡。
当前,金融IC卡全国推广工作健康、平稳、有序开展,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受理环境改造基本完成,发卡数量逐步攀升,行业合作不断拓展并在小额快速支付领域实现突破,金融IC卡芯片检测认证体系建设开始启动,47个城市的金融IC卡多应用推进工作全面铺开。
李东荣表示,金融IC卡的推广应用有力地促进了技术发展和支付方式创新,便利了广大人民群众,同时推动了基于智能安全芯片技术的移动支付业务稳步发展,相关金融标准的发布又进一步为移动支付发展提供助推力,使其成为金融IC卡多应用发展的新方向。
技术发展与市场需求促成了金融IC卡多应用发展的广阔前景。当前,人民银行针对19个行业合作领域中的80余个行业应用,以持卡人潜在需求为依据,进行市场细分、功能匹配组合设计,积极帮助商业银行了解产品竞争领域、明确产品开发目标、结合自身情况制订产品战略(如创新、紧跟、保持等),同时引导商业银行基于自身产品战略做好产品组合,尽快建立金融IC卡产品体系。
李晓枫表示,金融IC卡发卡量增幅较大,但尚未实现规模效应,目前磁条卡存量巨大且银行卡犯罪呈现集团化、高科技化特征,因此,金融IC卡发展处于关键时期,需扩大发卡规模。
在政策的推动下,金融IC卡从发卡资质的银行家数到发卡量都快速增长。李晓枫透露,拥有金融IC卡发卡资质的银行数量到2012年年底将会从78家增加到100家。截至2012年第三季度,金融IC卡的发卡量已达到约7500万张,第四季度仍会有一个很大的增长。有关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底,金融IC卡累计发行量仅为2300万张。
尽管增幅很大,但从存量上看,金融IC卡在整个银行卡家族中的占比仍然很小。人民银行统计显示,截至第三季度末,全国发行银行卡34亿张,这意味着7500万张金融IC卡在存量银行卡中占比仅有2.2%。
李晓枫在一次支付创新大会上表示,金融IC卡的推广工作已经全面展开并按照预定计划稳步推进,效果初显,他预计,2012年底将完成受理环境的改造并在2013年实现规模发卡。中国金融IC卡规模发展进入了加速阶段。
前景光明 难题待解
虽然,一切都在按照即定目标前进,但是,我们也应看到金融IC卡的发展还有一些难题待解:一是发卡成本,二是行业应用。“成本高并不是最主要的问题,这还涉及到银行后台巨大的系统改造,收单、刷卡的系统都要结合IC卡的新标准去改。”一位国有银行人士表示。
据透露,目前,一张普通的磁条卡发卡成本在1元/张左右,而一张PBOC 2.0的金融IC卡发卡成本高达20元。在目前的补贴机制尚未完全建立的情况下,很多成本仍由发卡行来承担。各发卡行动辄以千万张、亿张计算,各发卡行的压力可想而知。
不仅如此,在行业应用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社保卡已经加载金融功能,卫生部也和银行合作推出了健康卡。但在这些具有行业应用功能的金融IC卡发行的背后,暗含了行业主管部门和银行的博弈,双方都希望“以我为主”。目前来看,银行的话语权是相对较弱的,“是在行业应用卡的基础上,加载了金融功能,而不是在金融卡的基础上加载行业应用功能。”有银行人士表示,这使得银行承担了发卡的成本,但卡的管理主要归行业主管部门。同时,各行业主管部门、各地方政府都想推各种卡,并在这些卡上加载金融功能,没有一个权威的主管部门来整合。
来源:金融时报
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http://www.bjyojad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