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十年,广州科技和信息化“智慧崛起”。
●全市信息化综合发展指数为0.946,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荣获2012年全国“智慧城市领军城市”称号,智慧广州的建设经验在2012年全球智慧城市国际博览会上演讲。
●中国留学人员广州科技交流会成为中国海外留学人员交流第一品牌。
●广州市生物产业领域有10项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自然科学)二等奖,已成为我国发展生物与健康产业综合条件最好的城市之一。
●广州市民网页是集政务信息发布、公共服务资讯订阅、网上办事、政民互动、E站通及云服务功能于一体的实名制、个性化网上综合服务门户,属于我国第一个开通的市民网页。
●千人计划南方创业服务中心具有“交流、服务、创业”三大功能的国际化人才聚集发展平台。
●2010年广州市获中国电子商务最具创新活力城市奖,2011年广州网商综合指数排名居全国第一。
●2010年广州亚运,是科技创新和信息技术成就广州举办了一届精彩绝伦亚运会的梦想。亚奥理事会已计划将广州亚运信息技术的成功经验写入亚奥理事会下一个指导纲要。
沧海桑田,日新月异;羊跃南粤,举世瞩目。
十年之间,素有“千年商都”的广州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什么广州如此成绩辉煌又如此巨大成功呢?答案却是:科技支撑,智慧引领。
不妨先从一组数字中窥探广州的年,广州市全社会R&D经费支出额约达276亿元,比上年增长13.1%,2006-2011年年均增长21.7%,占GDP比重2.25%;2011年,广州市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产值2024.75亿元,相比2001年的240亿元增长了近7.4倍,电子信息制造业产值占广州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也由7.08%上升到12.81%;2011年,广州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收入达到1750亿元,占广州市GDP比重的5.8%,位居全国副省级城市前列。其中,软件业务收入达到1042亿元,相比2001年的85亿元翻了12倍,年均增长率达到31.9%;2011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产品产值6353.19亿元,同比增长15.9%,2006-2011年年均增长23.3%,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40.2%;2011年广州市电子商务业务收入约86.9亿元,同比增长67.8%,企业缴纳税款共15.9亿元,同比增长44%,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有18家……
数字是枯燥的,但呈上升态势的组组数字,却折射出广州科信人敢为人先、敢想会干的不平凡奋斗历程。
创新广州:支撑“着力打造经济发展和城市转型”的宏伟蓝图
这是不平凡的10年。敢为人先的广州正在勾勒一幅“着力打造经济发展和城市转型的新引擎新动力,推动走出一条经济低碳、城市智慧、社会文明、生态优美、城乡一体、生活幸福的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的宏伟发展蓝图。
构建区域创新体系是打造创新广州的“金钥匙”。“十一五”期间,广州市科技创新工作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构建区域创新体系为主线,加大引入创新平台,引进外部资源,引进创新人才,加快科技企业及孵化器发展,出台了60余项科技创新政策文件,为科技创新创业营造良好的政策法制环境,为建设创新型城市提供有力支撑,基本形成以企业为主导、高校科研院所为支撑的创新体系。进入“十二五”后,广州市科技创新工作围绕支撑和引领城市转型这一主线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出台了《广州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11—2015)》、《广州市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广州市引进海外人才创业“红棉”计划》等文件。编制发布了《广州市“十二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2012年,根据广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12338”的决策部署,在推进新型城市化发展“1+15”系列政策文件中出台了《中共广州市委 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科技创新工程的实施意见》和《中共广州市委 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智慧广州的实施意见》等配套文件,为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和智慧城市夯实了基础。
创新投入持续增长是实现创新广州的“补血剂”。“十一五”期间累计获得国家、省级科技项目经费资助127.7亿元,呈逐年快速增长态势。市本级财政投入持续增加,2011年,市本级财政科技投入预算9.4亿元(含科技事业费),比2010年增长了13.25%。其中,市本级科技经费共7.4亿元。全市全社会R&D经费投入预计达250亿元左右, 比2010年增长了30%;约占全年GDP的2.25%左右,比上年提高了约0.4个百分点。
高新产业快速发展是实现创新广州的“壮骨粉”。2012年1—9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4637.8亿元,同比增长8.8%。今年我市新增上市的10家企业中有9家是科技型企业(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和软件企业),涵盖电子信息技术、生物与新医药技术、高技术服务业、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新材料技术等技术领域的研发和生产。以2008年认定的453家高新认定企业为例,近三年年均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例达到12.48%,专利授权总量从申报时的5454件(2005至2007年间取得)提高到复审时的6098件(2008至2010年间取得),其中发明专利的授权数量由申报时的612件提高到复审时的903件,实现了企业自主核心知识产权的量、质双提升。企业年均主营收入从申报时的1.99亿元/家提高到复核时的2.91亿元/家,增长46%,企业从业人员总数也由11.55万人上升到14.5万人,增长25.47%。
企业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是实现创新广州的“营养液”。2010年上市企业8家,其中科技型企业5家(软件企业2家,高新企业5家),占比62.50%。2011年上市企业7家,其中科技型企业5家(软件企业3家,高新企业5家),占比71.43%。2012年上市企业10家,其中科技型企业9家(软件企业4家,高新企业8家),占比90.00%。科技型上市企业占同期上市企业总数比例逐年攀升。拥有国家级创新型企业8家,创新型试点企业3家。2011年广州地区获得科技部2011年度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资助的项目共有35项,资助金额共2645万元,立项项目数和资助金额均占全省(不含深圳市,下同)一半以上。2011年,新组建25家企业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至此,市级工程中心已建成147家,建设领域覆盖电子信息、机械装备、生物医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轻工、新能源与高效节能、农业现代化、软件、建筑等10个领域。建立了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华南新药创制中心、广州现代产业技术研究院、广州中科院工业技术研究院、北航新兴产业技术研究院等一批重大创新平台。截至2011年底,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19家,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15家,国家工程实验室9家,国家重点实验室11家。构建了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等一条龙企业成长载体,形成了特色鲜明、功能互补、一站式服务的企业发展平台。广州高新区确定为“中国创新驿站”首批试点之一。国家数字家庭应用示范产业基地、广州国际生物岛、广东光电科技产业园、番禺节能科技园等一批园区形成了特色产业集聚效应。从2013年起,广州市财政将连续3年每年投入5000万元,通过南方创业服务中心引导社会资本加大投入,大力扶持“千人计划”专家创业发展。同时,积极推进南方创业服务中心与广州三大国家级开发区、三大国家级人才基地和九个国家级孵化器、科技园对接合作,建立“千人计划”专家创业示范基地,促进“千人计划”专家企业迅速成长壮大。第14届中国留学人员广州科技交流会(简称留交会),紧扣“汇聚人才,创新发展”的主题,以人才交流、创新论坛、成果展示和多项推介会相结合的“3+N”创新模式组织大会各项活动,在创新和务实的气氛中圆满完成各项议程,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据不完全统计,留交会期间(含创博会)共有10万人次进场参观洽谈,现场累计洽谈人数2.5万人次,洽谈项目6500项次,岗位应聘1.5万人次;达成落户或合作意向的海外人才项目、创博会项目分别达905项和102项,累计投资总额近360亿元,同比上届翻了36倍。目前,广州市拥有专业技术人员近60万人,人才资源总量居全国第三。拥有两院院士35人,占全省85%;国家“千人计划”入选人才36人,占全省58%。
创新产出成果不断涌现是实现创新广州的“试金石”。2011年,广州每百万人口发明专利授权量246.7件,为2005年的1.93倍;科技成果等登记数为220项,约为2005年的1.6倍。成果合同数9784项,企业购买合同书5209项,每百万人口技术市场成交额107634.5万元,约为2005年的1.43倍。每百万人口拥有的有效商标注册量14551件。2011年,专利申请量2积分卡8097件、授权量18346件,同比分别增长35.1%、21.6%,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8173件、授权量3146件,同比分别增长25.7%、58.2%。在2011年度科技进步奖全部获奖项目中,企业独立承担或参与完成的59项,占获奖项目总数的75.64%;企业为第一完成单位的有50项,占获奖总数的64.10%;应用技术类成果有71项,占获奖总数的91%。据统计,所有获奖项目累计新增产值55亿元、新增利税11亿元,取得了比较明显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广州亚运会是科技创新最大的“实践场”。广州亚运筹备及运行以来,共建成40个运动会信息系统,53个竞赛项目计时计分系统,新建了联通所有场馆光缆网络3100多条、8万多纤芯公里,开通场馆信息点7000个,配置计算机、电视机等设备1.7万多台,为4.5万名工作人员提供了高效的数字集群指挥系统,为媒体和参会人员提供了40多种综合信息服务,为亚运工作者、广州市民、海内外访客的移动通信、固话通信、无线上网提供稳定可靠的服务。亚运期间共投入1万5千多人保障队伍昼夜奋战,取得了信息系统无重大故障申告、通信网络零断站、信息网络安全零事故的辉煌成绩,确保“两个亚运,同样精彩”的目标实现。
智慧广州:勾勒“把广州建设成为人民满意的理想城市”的美妙画卷
这是不平凡的10年。如果说创新广州是给广州这座“千年商都”输入的一剂“强心针”,那么广州提出建设智慧广州,无异于给这棵“智慧之树”注入了“新鲜血液”。
正当“智慧地球”风靡西方美欧大陆,而在早已觉醒的特大型城市——广州,早已在新型城市化进程中开始了她的“智慧之旅”。创立新的城市建设模式,构建以智慧新设施为“树根”、智慧新技术为“树干”、智慧新产业为“树枝”、智慧新应用新生活为“树叶”的智慧城市“树型框架”,从而实现信息网络广泛覆盖、智慧技术高度集中、智慧经济高端发展、智能服务高效便民的美妙画卷。“把广州建设成为人民满意的理想城市”的目标正在团结务实、勤劳肯干的广州科信人手中逐步呈现。
推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夯实“树根”。所谓“树根”,指宽带网络、宽带移动通信、无线城市、传感器网等基础通信信息网络,超级计算中心、云计算中心、数据中心等智慧信息处理设施,以及智能交通、智慧海港和空港、智慧水电气网等智能化市政基础设施。稳步推进光纤到户工程,无线宽带网络覆盖大幅提升,市区覆盖率达到98.5.%,实现百兆进家庭、千兆入政企,构建广州光网城市、无线城市,力争2—3年内实现全市光纤到户全覆盖;无线城市公共区域WIFI热点数量超过5000个,AP数量突破2万个,政企和家庭WIFI覆盖量超过170万户。穗北山区和天河中央商务区“无线城市”建设有序推进,全市1154个行政村全部通达光缆覆盖,天河中央商务区3G基本覆盖。大力推进以第四代移动通信(TD-LTE)规模试验网为核心的新一代移动通讯网络建设。建成TD-LTE基站254个,相关技术和产品进一步成熟,成功支持通用终端接口(GTI)、下一代移动网络(NGMN)、数字家庭博览会等各种网络业务展示和体验。启动实施“天云计划”,完成“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云计算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1—2015年)”(简称“天云计划”)的编制、意见征集,拟于近期按程序报审。完成“广东南沙(粤港澳)数据服务试验区规划概要”编制,初步规划总面积为8平方公里,计划5年内投资550亿元,园区年业务收入达到925亿元,带动上下游产业链收入超过3500亿元。获得国家863计划高效能计算机重大项目批复立项,签署了研制合同,完成了项目选址和主体设计,开通了340万亿次超算先导系统,启动了基因测序、动漫渲染、信息服务等20多项应用适配项目,开展了系列培训。土建和主机系统研制工作正按计划推进落实,正向国家申请授予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的牌子。中国移动互联网基地、中金数据云计算中心、中国电信广州数据中心、中国联通华南数据中心等一批重大项目加快推进。
组织核心技术攻关——壮大“树干”。所谓“树干”,指支撑智慧城市运行和发展的核心技术,包括物联网、宽带通信技术、大数据处理、软件与芯片技术、智能控制技术、智能终端等。重点以新一代宽带移动通信、高端芯片、高端软件、信息服务、云计算、下一代互联网、物联网等关键核心技术为重点,组织专项攻关。设立科技攻关项目,支持城市路网交通均衡及诱导平台、下一代移动通信网家庭基站产品研制等11个项目创新研发。设立科技重大专项,市科技经费计划拨款2737万元,支持18个项目开展。积极争取国家、省重大科技专项。承接了核高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物联网等一批国家重点项目,先后获得工信部2011年物联网发展专项资金项目700万元,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引导专项资金1960万元,支持涉及物联网、智慧交通、RFID芯片等领域共19个项目攻关。近日,在我市重点支持下,由广州市地下铁道总公司组织牵头的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现代交通技术领域《城市轨道列车在途监测与安全预警关键技术》主题研究项目获国家科技部立项支持。项目总经费预算23371万元,其中863计划专项经费预算7371万元。
大力发展战略性产业——培育“树叶”。所谓“树叶”,指各种各样的智能化应用和服务,包括政府在线服务、电子支付、在线交易、智能规划、智能城市管理、智能公共安全、智慧教育、智慧医疗等。智慧城市“五个一”工程深入推进,市民卡已整合社保、公积金等9项服务功能,申领登记247万张;市民网页开户量232万,实现了8大类帐单订阅查询服务及298项政府服务事项办理,网办二期工程实现40多个直属部门287项政府服务全流程网上办理,网办工程成效显著,行政许可网上办理率达到86%,1356项网上办事事项实现与省网上办事大厅对接;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已实现720家市财政一二级预算单位统一联网,为330多个重要系统提供网络运行环境;海量数据库接入共享单位68家,汇聚共享各类数据24亿多条,有效支撑综合治税、农民工积分入户、保障房购房资格审查、小客车摇号等15项重点工作;《广州市智能化城市管理与运行体系顶层设计方案》已通过专家论证;天河智慧城4G无线网络等一批新设施建设加速,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等一批新业态蓬勃发展,中国移动南方基地、中国移动互联网基地、电子商务智慧园、广交会电子商务平台、环球市场、唯品会、梦芭莎、欢聚时代、优视动景、久邦数码、品高云计算等重点项目和企业发展成效显著。2011年电子商务服务业收入达到200亿元。2008年成为国家移动电子商务试点示范城市,2009年被评为中国电子商务应用示范城市,2010年获中国电子商务最具创新活力城市奖。2011年广州网商综合指数排名居全国第一。
智慧远行,风帆正举。广州已成为名符其实的创新之城、智慧之城,已成为百姓称道的幸福之都!
■延伸阅读
三个重大突破:打造创新广州和智慧广州新引擎
加快建设关系广州全局和长远发展的战略性基础设施、战略性主导产业和战略性发展平台,着力打造经济发展和城市转型的新引擎新动力,推动走出一条经济低碳、城市智慧、社会文明、生态优美、城乡一体、生活幸福的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科技创新“一号工程”
抓好广州科技创新“一号工程”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建设,争取科技部、省政府支持,落实课题立项和资金安排,全面启动高效能计算机系统研制;完成340万亿次的超级计算机先导系统建设,投入正式运行,争取国家科技部授予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的牌子;推动部省市联动设立高效能计算机应用环境专项,开展生物医药等应用。
NuSmart2816芯片:打造中国“芯”
NuSmart2816是基于40纳米工艺制造,兼具高性能、低功耗、高集成、低价格四大优势。在整体性能方面,NuSmart2816可以与英特尔酷睿2相媲美,在某些性能(如视频)方面甚至更胜一筹。但NuSmart2816的功耗不到2瓦,是传统芯片的1/10到1/5。同时,它高度集成了内存、显卡、解码、网卡等功能,使得以它生产出来的轻薄笔记本、上网本、平板电脑等能够变得更小、更轻、更薄。更关键的是,这款芯片的价格只有目前英特尔同档次产品的一半不到,在产业化方面具有很强的优势。
民生科技重大专项:支撑“幸福广州”建设
2011年,编制了《广州市民生科技重大专项“十二五”发展规划》。共立项资助25个重大项目,资助经费2400万元,将重点支持开展重大疾病综合防治、动植物育种、农产品精深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城乡建设与管理、城市安全与应急保障等领域科技创新,力争到“十二五”期末, 突破一批制约民生和市政建设等领域的重大关键技术,初步缓解人民群众“看病难”、“出行难”等问题,为建设“幸福广州”提供科技和信息化支撑。
“五个一”工程建设:引领智慧新生活
智慧广州的建设催生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用智慧的元素、创新的元素、知识的元素引领我们的生活,让我们更幸福的享受生活。智慧广州建设是个系统工程,覆盖方方面面,要科学统筹、先行先试、突出重点、稳扎稳打。着重抓好“五个一”工程建设。即“一页(市民个人主页)、一卡(社会保障市民卡)、一库(城市海量信息资源库)、一台(公共支撑平台)、一城(天河智慧城)。
来源:科技日报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bjyojada.com